赵晓原创

纪念的号角吹响了,但我们该听见什么?——抗战80周年:思考、感怀与建言

首页 /

纪念的号角吹响了,但我们该听见什么?——抗战80周年:思考、感怀与建言

作者:赵晓

一、事实:礼炮将鸣,我们除了热闹还该听见什么

今天,9月3日上午9点,北京将举行“胜利日”大阅兵:场面盛大、编制精锐;国家领导人致辞、检阅部队,外宾云集——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在内的多国政要预计到场……

与此同时,近年的中英文媒体与史学评论不断指出:官方叙事在“抗战胜利”的舞台上持续强化某一主体的中心地位,有待更全面呈现他方贡献(如美国援华、盟军协同、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等)。这种“记忆选择与侧重”的趋势,正随大场景、影视与展陈被不断放大——这当然并不否认任何一方的流血与贡献,而是提醒人们:叙事需要多元视角。

二、问题:只保留“被用的记忆”,我们就离真相、谦卑与公义更远

历史需要讲述,更需要诚实地讲述。当记忆被剪裁成只剩“被用的部分”,三样东西会渐行渐远:

1.离真相远:不合既定叙事的档案与经验被删去,剩下的不是历史,而是剧本。

2.离谦卑远:胜利若只剩自我庆典,“他者的血与汗”无处安放。

3.离公义远:谁被看见、谁被抹去,不是口味问题,而是公义排序——这决定牺牲者能否被如实纪念,功过能否进入公共讨论。

如此提醒,并非“唱反调”,而是希望守住历史常识与公共伦理的底线。借用犹太先知以西结的提醒:裂缝若只用抹灰遮盖,可能更难以真正弥合。

三、出路:把历史从“独白”变“并置”,让记忆回到人

思考与感怀之外,特别给出三条今天就可开始的路径:

1.让史料并置(juxtaposition)

把不同来源的证据摆在一起:党政口径文件、不同立场的学术研究、盟军档案、日方战时记录、民间回忆录。让材料自己说话,而不是用一个声音代替全部声音。

——今天每个国人均可做的小动作:用一页文档搭一条“多源时间线”,把同一年份的不同记载并排呈现。

2.在课本、展馆、影视与报道里,加一段“史学分歧与方法学局限”说明

一句简短的“注脚”,却是对公众的尊重:

史学分歧:不同材料与方法会得出差异结论;

材料局限:档案开放度、口述偏差、统计口径影响判断;

多视角建议:鼓励参照若干互不从属的来源。

——今天每个国人均可做的小动作:给你所在学校/社群的读书会或公众号,新增这一段固定“注脚”。

3.邀请公众补充家族档案与口述史

让更多普通人的名字进入纪念版图:正面战场军人、敌后抗战民众、被轰炸的难民、被征用的劳工,抑或医疗、交通、宣传、教育战线的无名者。纪念不该是单色背景,而应是缤纷群像。当更多家庭档案被数字化、存档、可检索,下一代就不会只记得一个口号,而会记得一个个人。

——今天每个国人均可做的小动作:整理家里的抗战物件与口述,拍照存档,写成500字小记,授权公共平台使用。

四、祈祷与收束:愿我们活在真相里,也活在盼望里

今天的礼炮会很响,但愿我们的心更安静,明辨、智慧:哪一些是荣耀的致敬,哪一些是遗忘的噪音?

愿纪念不再是独白,而是并置;不再是争功,而是归功;不再是抹去谁,而是看见每一个人。

当我们这样做,纪念便不止于仪式,而会成为孩子们的历史课与良心课——唯有如此,才配得起“胜利”二字!

Date :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相关文章

暂无内容

联系我们

因时间精力有限,电子邮件无法保证每封都回复,但我们会认真阅读每封邮件,推荐微信联系,谢谢理解!

微信客服

请用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客服

在线联系

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

在线提问

您的个人信息我们会严格保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