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基督教对自然神论的回应——真理的坚守与爱的包容
我们既不能因为自然神论者们温和可亲甚至其中不少是大学者、大人物,就在真理上让步;也不能因真理的坚守,就失去爱的耐心,视其为敌。愿我们在这个充满宗教替代品的时代,既做真理的守望者,也做爱的见证人,引人从文化信仰走向救赎信仰,从“自然神”归向那位永活的真神。
暂无文章
我们既不能因为自然神论者们温和可亲甚至其中不少是大学者、大人物,就在真理上让步;也不能因真理的坚守,就失去爱的耐心,视其为敌。愿我们在这个充满宗教替代品的时代,既做真理的守望者,也做爱的见证人,引人从文化信仰走向救赎信仰,从“自然神”归向那位永活的真神。
中国若要从撒旦设下几千年的梦中梦、笼中笼中醒来,必须经历一次文明根基的转向:从跪拜假神,转向敬拜真神;从崇拜领袖,转向追随真理;从倚靠人的权威,转向依靠“道路、真理、生命”。
如今,我们悼念他的去世,但更应悼念的是一种“文明幻想”与“文明梦话”的终结。文明不能靠温情疗愈,不能靠文化修辞自救,不能靠人文诗意续命。文明的出路,不在梦中,而在真理的光中。
文章探讨尼采与科尔伯格在无神世界中寻找道德意义的挑战,指出理性无法揭示神的真理。基督教通过认知人类无力行善,引导人悔改并归向神的义,提供了道德基础与方向。
“大道就在我们中间,道成了肉身,住在我们中间,充充满满地有恩典,有真理。”信仰不是教条,不是制度,不是神学体系,而是一段关系,是与那位创造宇宙、又为我们舍命的上帝之间真实且温柔的关系。祂不只给我们永生,也给我们此刻得释放、得自由的生命。
文章比较了德里达与范泰尔的真理观。德里达认为语言模糊真理,范泰尔则主张真理基于神的启示,主张以基督之光应对相对主义时代的知识挑战。
在赵晓老师与鸿威的交流中,讨论了自由与道德的关系。鸿威认为自由应当受到道德的约束,质疑“自由先于道德”的观点。赵晓老师则同意自由是道德的前提,强调真正的自由并非任性,而是有边界和方向,能够引导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。他指出道德是上帝设定的“自由秩序”,遵循这一秩序能带来真正的自由与福祉。总体而言,自由与道德密不可分,真正的自由在于顺服真理和活出使命。